有句話說: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若從字面上來看,結論是「行萬里路」似乎勝於「讀萬卷書」,你認可這個結論嗎?在對結論進行探討前,或許我們該先討論什麼是閱讀?
以下是我從 <如何閱讀一本書> 獲得的三大收穫:
- 為什麼要閱讀?閱讀的誤解與目的
- 怎麼閱讀?檢視閱讀、分析閱讀、主題閱讀
- 讀完之後呢?內容與我的關聯
為什麼要閱讀?閱讀的目的與誤解
許多人把閱讀和獲得資訊換上等號,其實閱讀的「獲得資訊」細分下來其實有兩種不同層次的意義。
▍閱讀的誤解:記憶資訊 vs. 提升理解
第一種是記憶資訊,像是我們在閱讀:報紙、雜誌等書籍時,我們憑著自身的聰明才智理解文中的意思,並透過這些讀物增加我們某一方面的資訊。
另一種是提升理解,我們試著讀某樣一開始不了解東西,透過轉換視角、學習搞清楚了本不了解的東西後,使我們現在的認知超越過去的自己,就是提升理解。
打個比方:「離別時,我張開嘴,卻沒發聲。」
第一種方式若只知道字面的意思,會覺得有點困惑「我嘴巴打開沒有說話」畫面甚至有點滑稽。第二種方式你站到與作者相同視角,以作者的視角解讀道別的情境:「我道別時本想說什麼,但開了口後又不知該說什麼才好,所以才沒發聲。」這就比第一種方式時提升理解了。
先知道這裡討論的閱讀是「提升理解」後,再來談談閱讀的目的。這裡先將書籍拆分成目前最常見的兩類書籍:
- 小說(虛構文學)
- 工具書(知識類書籍)
因為小說類書籍與工具書的閱讀目的差距慎大,若是抱著錯誤的心態翻開書,例如:抱著工具書的心態閱讀小說,你不僅享受不到閱讀的樂趣,還會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做無用功。
▍讀「小說」的目的
一本稱職的小說需要具備什麼條件?我認為要緊緊抓住讀者目光,讓我們一頭栽入其中,感受不到自己花了多少時間。為某個角色的成長感到欣喜、為他經歷不公平的事件感到憤怒、在他拼勁盡全力實為他加油… 調動我們的情緒,隨著劇情發展,緊張、尷尬、期待、糾結… 這就是本稱職的小說了。
閱讀小說最好的方法,講白了就是將自身帶入,順著任由作者放映這篇用文字拍攝的電影,借著角色的視角展現他們的處事邏輯、讓我們透過故事,體驗現實世界的無法體會的波瀾壯闊。
閱讀小說是種娛樂、是種享受,能拋棄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包袱,跳入書中實際參與一場場不可能的大冒險。不用真的失去什麼才能體會痛徹心扉、不用面對風險而了解決策的沈重、不用熬過枯燥乏味的努力就能體驗成長的喜悅。
閱讀小說的目的是獲得體驗。
▍讀「工具書」的目的
這裡指書泛指所有非虛構小說的其他知識類書籍,並不限於字典、百科全書這類狹義的工具書。
有別於小說,只要順著作者的故事被動接收就能獲得體驗,工具書或知識類的書籍的目的是為了傳遞知識,有作者分享自己的經驗總結、有針對不同歷史議題的討論、也有純粹科普的學術研究。
工具書需要讀者去主動吸收、消化,不像小說那麼愜意,我們翻開這些書籍時同常有個希望解決的問題或想要了解的領域,並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解決辦法或補足相關知識。
不過工具書不像小說一環扣一環,而是將不同知識以獨立章節劃分。如果像看小說一樣每次都從第一頁從頭開始看,你會花很多時間在閱讀與你期待並不相關的資訊。可能是在重複已知的內容或著與預想完全不同的主題。
這些資訊與你何干?這好比你去吃自助餐不會每道菜都夾,不用嘗過也知道有些菜不合胃口。這些書的內容也是,就算堅持看完也留不下印象,純粹是在浪費時間。
讀工具書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知識。
了解閱讀的目的是要提升理解,下一章節「怎麼閱讀」討論「工具書」這類書籍該怎麼讀,才能讀得快、讀得懂、讀得深。
怎麼閱讀?檢視閱讀、分析閱讀、主題閱讀
只要看得懂字就會閱讀?人人都可以自稱「讀過」,但其中有多人人真的「讀懂」就是另一回事了。由低到高展開閱讀其實有三種不同的閱讀層次,看看從路人到專家是怎麼經歷:讀過→讀懂→讀透。
▍檢視閱讀:「讀過」抓重點
檢視閱讀是具備閱讀能力後最先掌握的閱讀方式,從文中抓重點。學生時期都曾遇過閱讀題目,我們不一定會把整篇文章、整本書及讀完才作答,往往理解問題後直接在文中跳著尋找答案。
不必仔細閱讀每一個字,快速掃過也能掌握大概的資訊!這項技能在畢業後、無須作答題目的現在依然頻繁地使用:工作中的文件、網路上的文章、商品廣告文案等… 因為檢視閱讀能幫助我們回答最基本的問題:我看了什麼?
到了閱讀書籍時… 許多人卻彷彿「忘記」自己有這項技能,拿到書就翻開第一頁,開始一頁一頁往下讀… 但是「閱讀中大部分資訊是無用的」。多數情況我們不需要整一本書的知識,只需要能解決當下問題的幾頁即可,這不必從第一頁開始!
有人會問:沒有看過整本書怎麼知道要找的「那幾頁」在哪?
確實,不會知道的那幾頁在哪裏,不過我們可以透過目錄知道那幾頁「不在哪裡」。就像翻開一本書前,會先看書名是否感興趣一樣,正常人不會在一本叫「晶片戰爭」的書裡找尋「種植的樂趣」一樣。透過目錄可以讓我們快速掌握整本書的框架,精準找到為我們解答的內容!
注意這裡談的書籍是工具書,目的是要獲得知識。小說與工具書的閱讀的目的不同,是追求體驗,跳著讀會破壞作者的精心設計的舞台,降低小說帶來的體驗,因此小說不推薦跳著看。
下次翻開一本書前試試:先看目錄 > 掃過內容 > 有關再細讀。
▍分析閱讀:「讀懂」理解內容
閱讀是一件需要專注的活動,尤其我們定位所找的內容時,會放慢速度一字一字慢慢看。甚至有時一個句子會重看數次,仔細咀嚼、反覆消化。
這是讀者透過書籍與作者溝通的過程,作者透過他的視角講述他的理解,而讀者則需要蓋變自身的視角,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資訊。
舉個例子,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看煙火後,父親說:煙火很精彩,孩子卻說:煙火很無聊… 帶入父親的視角,他看到天空中五彩繽紛又燦爛的煙火,精彩,當然精彩!而孩子… 只看到大人們的屁股。
閱讀也是一樣,明明看了相同內容卻有不同的解釋。為什麼我們要放慢速度反覆消化?因為我們在轉化我們的視角,我們在想像作者講要表達的情境,並以新情境的視角去驗證作者的敘述是否相符。
轉換視角是件費時費力的過程,也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值得下這番功夫,不過若這遇上無論如何都想弄清楚的內容時,可以嘗試回答兩個問題:
- 作者給出了什麼論點?
- 這論點合理嗎?
能否切換成作者的視角,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是煙花、還是屁股。
▍主題閱讀:「讀透」超越一書本
到了主題閱讀,我們吸收資訊的範圍已經不止於一本書了,而是針對同樣的主題挑了多本不同的書籍進行廣泛的閱讀… 為什麼要重複讀相似的內容?
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本書都提供全面的資訊,當面對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時,很容易輕信最初接收到的那個訊息。延續前先父親帶孩子看煙火的例子:若有一本書只以小孩的視角來寫,完全沒提到父親的視角,只讀這本書可能會以為煙火 = 屁股。
主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全面的視野,不被特例混淆,在研究與學習新領域的知識時非常有幫助!當接觸到一個新概念時,可以嘗試從至少三個不同來源來檢驗,可以大大降低被誤導的機率!
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累積的。較高層次的閱讀中也包括了前面的或較低層次的閱讀。
- 檢視閱讀:快速瀏覽、掌握架構、說出自己在讀什麼
- 分析閱讀:仔細閱讀、咀嚼消化、調成作者相同視角
- 主題閱讀:讀多本同主題的書、多方驗證、保持客觀
在了解這三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後,來談談我們希望閱讀帶給我們什麼?
讀完之後呢?內容與我的關聯
有過這種經歷嗎?看書時,點頭如搗蒜,覺得內容寫得太好了!轉頭想要分享給朋友時,除了書名外卻說不出具體這本書好在哪裡。
▍超越當前境界的書,才能提升境界
如果我們所讀的書都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,就無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。我們必須要閱讀超越當前水準的書。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我們的思想增長,否則學不到東西。
當我們盡最大的努力用分析閱讀讀完一本超越境界的書後,在未來重新翻開這本書時會發現這本書好像縮水了!並不是說實體的頁數變少或紙張變小,而是不需要花這麼多心力與時間再轉換視角、理解內容,因為我們已將書中資訊內化了。
少數會有一些書籍,在未來又重看一次時發現,書中內容變多了!到這個時候才會開始明白,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,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,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越過你。所以就算是同一本書、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能讀出不一樣的心得。
那… 為什麼我們會說不出來呢?這是因為沒有建立內容與我們自身的關聯,雖然覺得好,但是對目前的生活沒有實質的幫助,我們只是吸收到資訊的碎片,並沒有消化成自身的知識。
▍這資訊我能用在哪裡?
當我們獲得一個新的資訊,卻沒法套用到現實生活中時,這個資訊對我們是沒有幫助的。很容易被新的資訊掩埋、淡忘。
有段時間我很喜歡收集閱讀的「量」,也曾規定自己就是多少時間內必須看完一本書,然後把讀過幾本書當成功勳來炫耀。當時的閱讀多:一目十行,過目即忘。看的當下可能有所感觸,但闔上書後,這新的領悟還沒扎根就被遺忘了。
現在我雖然還是把讀過幾本書當成功勳來炫耀,但也會放慢速度去思考,這本書帶給我什麼領悟、我能應用在生活的哪個面向?是要改掉過去的壞習慣?養成一個新的作息?還是微調現在的行事作風?
當我們思考實際的應用場景時,這個資訊開始與我們產生關聯,我們有了除了書名以外可以分享的內容。更甚至,當我們對書中的觀點產生認同時,我們會將其付諸行動,身體力行去實踐,將資訊內化成知識。
結語
回到開頭,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這個結論… 其實根本沒有意義!切入討論的基準點不同,可以有各自的解讀方式。如果我們讀萬卷書只是死背硬記,那麼確實行萬里路到處旅行增廣見聞可能比看書有用。但若行萬里路不過是每天踩踩跑步機,真行了萬里路也不過是身體變強壯而已。
不過若硬要選一邊站,我更偏向反過來,讀萬卷書勝於行萬里路。我認同旅行可以迅速增廣見聞、拓展新知,但讀萬卷書能以更輕鬆方便的方式獲得這些體悟與資訊。說到底閱讀最大的優勢是:我不一定有那麼多時間到處旅行,但我肯定有時間翻開一本書!
閱讀文章跟閱讀書籍是一樣的,希望這篇文章,能對理解閱讀有所收穫:
- 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吸收資訊還能提升理解
- 透過檢視、分析、主題閱讀的方式更有系統的掌握閱讀的方法
- 閱讀後再多一步,思考可以應用的場景
閱讀推薦指南
<如何閱讀一本書> 這本書中幾乎全方位體到有關閱讀的一切,但我不推薦新手直接找來讀…
老實說,它讀起來超硬,對閱讀的新手而言很難有共鳴,而且書中常用頗具有年代的經典來舉例的:亞當斯密的<國富論>、達爾文的<物種起源>、歐幾里得<幾何原理>、亞里斯多德的<政治學>。這些可是只有在歷史課本中才會提到的書籍啊… 讓人更加排斥了…
不過若你已有閱讀習慣,且有決心釐清腦中對閱讀模糊的概念,這本書從選書的技巧、如何跟作者對話、讀者該有的素養、怎麼評價一本書,等全方位探討閱讀的種種,一定能給予你滿滿的收穫!
<如何閱讀一本書> 傳送門: https://moo.im/a/acgDJV